在山东济南的大明湖北岸,有一座美丽的园林庭院。这里荷花盛开、杨柳成荫,鸢飞鱼跃富农优配资源,画舫穿行,景色如画。园中有小沧浪亭、得月亭、湖滨长廊和荷花水池等景点,点缀其中,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。
在大明湖北岸的西端,矗立着一座名为“铁公祠”的祠堂。祠堂内供奉着一尊雕像,雕像表现出铁铉的气度端庄,神态自然,捧着朝笏,稳坐中央,展现出正气凛然的形象。铁铉是建文年间的兵部尚书,他以一介文弱书生之躯,坚守济南。即使燕王朱棣历时数月也未能攻下济南,这座城市也因此成为了永远挡住朱棣进攻的一道屏障。当地百姓因此尊他为“济南城神”,即济南的“城隍爷”。他是大明王朝忠臣的典范,尽管最终兵败被俘,仍毫无畏惧,吃自己肉,受刑时毫不屈服,英勇至死。
展开剩余84%1、文人的逆袭——铁铉的坚定选择
铁铉,生于1366年,河南邓州人。他早年便因学业出色,在国子监成为国子生,因而得到朱元璋的青睐,被任命为礼部给事中。国子监是一个以研究儒学和经史为主的学术机构,铁铉的文才使他被视为才子。之后,铁铉被调入都督府担任断事一职,在审理多起疑难案件时表现出色,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,甚至被赋予“鼎石”的表字,意味着成为大明的支柱。
1398年,明太祖朱元璋去世,他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继位,升铁铉为山东参政,并在第二年任命他为山东布政使,33岁的铁铉成为了一方大员。按理说,铁铉的仕途将顺风顺水,然而这一切在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发生了转折。朱棣图谋推翻建文帝,自己登基为帝,铁铉因此卷入了这场权力斗争。
2、铁铉的决断——坚守济南
在靖难之役中,铁铉奉命负责为长兴侯耿炳文和曹国公李景隆运输粮饷。然而,随着耿炳文和李景隆接连败北,南军节节溃退,朱棣的军队逼近济南。面对李景隆和南军的溃败,铁铉挺身而出,带领残军坚守济南,誓死守住这座城市。
公元1400年6月,朱棣带领大军抵达济南城下。他看到济南城看似柔弱,信心满满地写了一封劝降书,并射进城中。然而,城中传出一封回信,信中劝他辅佐建文帝,提到周公辅佐周成王的忠诚故事,激怒了朱棣,促使他决定全力攻城。于是,朱棣带领大军发动进攻,但铁铉带领守军奋勇抵抗,屡次击退敌军,始终未能攻破城门。
当朱棣决定使用水淹的策略时,铁铉巧妙地布下了诈降的计谋。他命令百姓出城,以示投降,然而在朱棣进城时,城门却突然关上,企图压死朱棣。虽然朱棣险些被压死,但最终成功逃脱。这次事件成为靖难之役中朱棣唯一一次差点死于铁铉之手的时刻。
3、铁铉的最后坚守
尽管朱棣在攻城时被智勇双全的铁铉戏耍,但他并未轻易放弃。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,朱棣一再调兵攻城,但始终无法攻克济南。最终,朱棣决定绕过济南,继续向南京进军。然而,铁铉的坚守给了朱棣巨大压力,直到他最终取得胜利,才敢稍作放松。
然而,铁铉的命运并未因此得到改变。建文四年,随着形势的变化,铁铉被俘,并被押送至北京。在大殿上,铁铉面向朱棣时,始终背对他,毫不看一眼,直言“逆臣贼子,不屑一顾”。朱棣愤怒至极,下令将铁铉的耳鼻割去,并将这些器官塞入他的嘴里。然而,铁铉依旧毫无惧色,回应道:“逆贼的肉才臭,忠臣的肉才甜。”
朱棣下令将铁铉凌迟处死,铁铉死时年仅37岁,依旧保持着他的傲骨。朱棣并未就此放过他,命人将铁铉的尸骨煮油,试图让他屈服。然而,铁铉的尸体始终未能面对朱棣,显示了他生前的不屈与忠诚。
4、历史的记忆——铁铉的忠诚
铁铉的家人遭到重罚,他的妻子因无法忍受屈辱而死去,女儿也遭受折磨。然而,铁铉的忠诚和不屈依然没有被遗忘,许多年后,朱棣回忆起铁铉,深感悔恨,称他为真正的忠臣。
铁铉的事迹成为历史的警示。无论时代如何变化,他的忠诚和气节仍然被人铭记。即便在现代,铁铉的英勇和铁骨精神依然让人敬仰。而那些忘记历史、随意附和权力的人,正是丧失了最基本的道德和信念。铁铉的忠诚永远不会被历史抹去,他的名字仍然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。
发布于:天津市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